2025年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外科:骨样骨瘤之检查诊断及治疗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X线检查本病最容易见到于股骨颈和胫骨上端。但可累及任何骨骼。典型的X线表现是由致密骨包绕的小病灶,大部分直径小于1cm,中央呈致密度较小的透射线区,可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少数病例有1个以上的病灶,但很多病灶可以不同于上述描述,也无证据表明与起病部位及病期有关。通过动脉造影可使其与慢性骨脓肿、急性或慢性骨髓炎、孤立性内生骨疣、无菌性坏死、骨软骨炎作出辨别。骨髓炎虽表现充血,但血管形态正常或稍有扩张,也没骨样骨瘤的红晕现象。骨脓肿和无菌性坏死的坏死中心则表现为无血管区。
(一)皮质骨样骨瘤有小的透射线地区,周围是致密骨,病灶坐落于皮质内,硬化环更明显。骨膜反应或是成层或是实质同源性的。在疾病后期,病灶可以完全被隐蔽。
(二)松质骨骨样骨瘤最容易见到于股骨颈,第二是手足的小骨和椎体。病灶周围常无不少新骨形成,但有密度增加的骨环包绕病灶。偶见在远处发生反应性新骨形成。
(三)骨膜下骨样骨瘤一般表现为骨附近的软组织肿块,最容易见到于股骨颈的内面及手和足。病灶正下方的骨骼有扇形地区,系由压迫萎缩或骨吸收所致。病灶接近关节时,无反应性骨生成,但可有关节肿胀,充血和疼痛。表现为急性滑膜炎的特点。关节两端骨除去明显脱钙外,没其它改变。有证据表明本病可以自然消退,但必需经很久。
2、CT为低密度的中央瘤巢,周围有硬化的高密度区。瘤巢内有时见钙化影。
3、MRI骨样骨瘤的硬化和钙化部分在T1、T2加权图像上都显示为低信号,瘤巢在T2加权图像上显示增高的信号强度。
诊断
诊断标准
1、好发年龄:20岁左右的青少年多见。
2、好发部位:胫骨和股骨多见,约占50%-60%.肱骨、手足、脊椎次之。
3、骨样骨瘤的一个要紧临床特点是持久性疼痛,夜间加重,多数可用阿司匹林缓解,临床上常以此为诊断依据。瘤体的大小是骨样骨瘤的另一特征,其大小为1.0-1.5cm.
辨别诊断
1、局限性骨脓肿又名Brodie脓肿。是因毒力较弱的化脓菌感染和病员的抵抗力较高所致,病程反复,时好时坏,时轻时重。胫骨为其好发部位,红、肿、热、痛等局部炎症反应明显。X线表现为骨皮质局部性破坏,周围骨质硬化时有时可见小的死骨形成。
2、成骨细胞瘤瘤体积大,疼痛及周围组织硬化不如骨样骨瘤明显。镜下显示成骨细胞更多,骨小梁排列成网状。
3、其他坐落于骨干皮质骨中的骨样骨瘤需与局限性硬化骨髓炎或骨膜下血肿骨化辨别。肿瘤坐落于干骺端或骨松质时,其溶骨变化与骨巨细胞瘤或软骨母细胞瘤相似。除此之外,发生于关节内的骨样骨瘤,常易被误诊为关节疾病,检查时应特别注意。脊柱部位的骨样骨瘤应与骨转移性肿瘤、感染、脊柱炎辨别。
治疗
主如果手术治疗,原则是专确定位,彻底清除。理想的治疗是大块切除,包括有病灶的患骨。彻底切除病灶,症状非常快消失。一般不倡导作刮除术。觉得照射和化学药物治疗无效。手术可能很难找到准确的部位,根据术中X线摄片进行钻孔,对定位有帮助。术后进行X线复查也是必要的。完全切除病灶后极少复发,而不完全的刮除常有复发。复发时间长短不等。还有些病例,术中找不到病灶。有趣的是,半数患者在首次术后症状减轻,1/4患者在第二次术后缓解,剩下的患者3/4在第三次手术后症状减轻。这可能是多次部分切除的结果。
预后
骨样骨瘤手术多可治愈,术后极少复发,预后好。